設備管理與維修創新的趨勢與方向
原創:楊明波
伴隨自動化、智能化的進程,工業企業對設備管理與維修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。而現狀是維修工人的技能培養脫節,高技能人才的引進成本變高,
以及與企業降本增效的運營訴求。設備維修管理變革成為必然趨勢、大致包括以下分類:
▼
01推行全面生產維護(TPM)
受制于內部創新的局限性,通常會借助第三方咨詢公司進行輔導。這是一種典型的以目標驅動(OEEMTTRMTBF維修費用備件庫存等指標優化),
過程管控,借助咨詢機構中管理和維修專家將直接經驗通過“開小灶”的方式,快速優化企業設備維修和管理能力的方法,通常包括:
1)自主維護.正確地操作與簡單維護,是保持設備在良好工況運行,減少非正常停機的必要手段,自主維護包括清掃、點檢、異常發現與反饋、操作
標準 的制定和執行等內容構成;2)預防性維修.一般是梳理設備的易損件、設備說明書的要求、潤滑管理的規范、以及其他基于設備故障機理的周期性
規律, 全面梳理出零部件更換、修理的周期和執行標準,按照一定周期形成維修標準,并強調標準的執行。3)點檢與專業維護(預測性維修).通過早期
發現設備存在的潛在故障隱患和缺陷,實施動態的周期性檢修計劃實施消除,是預測性維修的基本定義。點檢與專業維護,主要是通過梳理和制定點檢標準,
以連續性檢測和日檢、周檢和月檢的周期性監測為周期,視實際情況結合人工點檢(手動診斷)、借助儀器的輔助點檢(自動診斷)、借助移動互聯網的
點檢系統或物聯網系統(自診斷)的方式,以強化預測性維修診斷的準確性。注:按周期換油向按質和設備狀態換油的全優潤滑系統建立,本質上也屬于
預測性維修范疇。4)全員參與的持續改進與組織學習。針對故障發生的根源、結合精益生產與5S活動,發動全員開展源頭查找與根除活動,也稱為合理化
建議活動。并將以往或合理化建議輸出的方法進行總結提煉,常見的如單點課程,在組織內進行學習和推廣。幫助企業形成學習與改進的學習型組織能力構建。
5)個別改善。識別出頻發故障、長停機故障、費用較高的故障或影響質量、安全和環境的重大缺陷,通過故障機理分析,形成改善課題。通常這些故障需要
規范作業標準、優化備件供給質量和效率或實施技術攻關,需要跨部門協同完成,也稱之為課題改善。6)維修績效與組織管理優化。設備維修績效是圍繞
MTTR和MTBF展開的,流水作業線還會以OEE或OPE作為輔助指標作為生產班組開展設備的維護的參考指標,維修績效設計的目的在于落實全員參與,持續
提升維修管理相關技能、責任和意識。必要時還需對維修組織優化進行設計,包括維修資源配置、薪酬體系設計、以及職業技能的提升計劃等。
▼
02設備管理數字化建設
設備管理數字化一般需要推行全面生產維護作為前提條件,也可以同步推進、相互配合(前期一般咨詢帶動軟件、后期一般軟件帶動咨詢)。
目前,流行的方式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維修管理軟件(數字運維)較為主流,通常包括以下功能:
1)移動化的報修工單管理。操作人員通過掃一掃設備二維碼身份標識→故障工單即時相應到維修人員→維修人員掃碼簽到執行維修→
維修完成后反饋提交→報修人確認關閉。這與維修管理相比,不僅僅大幅提高維修響應效率、還減少了維修記錄的繁瑣的填寫。
2)預防性維修計劃自動下達,避免漏修。按照預定好的周期,預防性維修計劃準時下達給維修人員,避免漏修。
3)移動化點檢與自主維護。利用智能手機或其他終端的便捷性,電子化的點檢任務替代紙質點檢表格,掃一掃輕松完成點檢任務,輔以拍照功能,
不僅可以解決點檢漏檢、錯檢和作假行為,更可以通過消缺工單,實現維修閉環,提高預測性維修效率和效果。
4)知識積累與重用(AI應用場景)。維修記錄是分析是企業維修積累的寶貴財富,以往這些記錄只存在于紙質記錄中,移動互聯網時代,
這些數據可以被有效調動,實現一鍵維修知識調用,幫助維修工人快速診斷和掌握維修技巧,提高維修人員技能培養速度。
5)實時監控功能。簡單掃一掃,點檢和維修作業定位、作業過程狀態被記錄下來,將這些過程實時反饋到監控看板上,即可呈現出作業完成率、
人員動向和人員績效情況,實現維修過程的動態管理。7)維修智能分析。通過設備管理數字化(數字運維)獲得的這些數據,與停機時分析、故障機理、
管理理念相融合,按照月度、季度、半年、年度形成分析報告,應用于故障分析、業績分析、供應鏈優化等各個方面,將有利于持續提升設備維修管理能力。
備注:在具體的行業應用中,設備管理數字化建設還應與行業特征結合起來,如作業票制度、特種設備與計量設備管理、潤滑管理。必要時,可與故障檢測的物聯網系統打通。
▼
03維修組織創新的方向與要點
維修組織創新,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維修外包。但由于工業設備存在個性化、高復雜性和用戶重要性的特征,第三方維修外包企業往往只精專于某一個領域,
無法承接工業企業的所有服務。一種可信的方式,是維修承包制,著名設備管理專家-張孝桐所提出的設備管家制,一些外資企業所提倡的Mini Company
(迷你公司)的應用,是維修承包制的典型做法。實施維修承包制,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注點,包括:
1)全面生產維護是開展維修承包制的基礎,同時上線設備管理數字化,有利于過程管控,并向企業和產線主體實現信息共享和即時監控;
2)設備部門作為承包的主體,企業應賦予其用人、薪資調整、工業備件采購等方向的自由度,雙方應簽署正式的合同,明確邊界和范圍;
3)不建議企業拿幾臺設備或一條產線作為試點,集團型企業可以拿一個獨立工廠試點,或由企業組建的維修服務企業獨立運營,以規避
人際關系復雜性帶來的風險;
4)試點企業,推薦由第三方咨詢機構來輔助實施;
5)外包服務期間,應充分考慮到對生產產線的維修績效激勵,注重自主維護能力和運維(醫患)關系的處理,而不是簡單的承包處理。
近年來,一些大型集團,開始嘗試將原來負責安裝、改造的公司發展為維修外包企業,筆者不建議這些新組建的公司作為第三方去承包工廠產線設備,
其主要業務應圍繞服務承包主體的服務,包括:1)提供維修人力資源服務,向承包主體承包服務商提供專家支持,或提供工程施工的勞務服務;2)提供
專業預測性檢測服務,以幫助承包商提高預測性診斷的準確性,幫助其減少非計劃停機;3)提供或幫助引進第三方的公共服務,如空壓機、鍋爐和廠務
的托管、合同能源服務業務;4)提供工業品、第三方維修的集中代采服務,以渠道整合為主,盡量避免自營模式;備注:有條件的大型制造業,應考慮工業
維修服務平臺的建立,強調對供應鏈上下游的賦能,幫助解決供應鏈存在的難點和痛點,不建議把重心放在維修業務方向。
電話:穆先生:18665021673
陳小姐:18565193790
郵箱:18565193790@163.com